2022年
2022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执行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预算及其审议意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财政领域相关改革,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2022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局部反复和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叠加影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423.41亿元(含江阴靖江园区),还原留抵退税因素后较上年同口径增长7.4%。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加上级补助收入、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等,收入总计890.47亿元。支出预计完成696.83亿元,较上年增长4.3%,加上解上级支出、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等,支出总计854.48亿元。收支相抵,预计年终结转下年支出35.99亿元,实现收支平衡。
释放政策红利,推动经济加快恢复
落实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全市全口径留抵退税规模89.4亿元,获省留抵退税专项转移支付等资金补助40.78亿元,均倾斜至区县基层。
支持出台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抗疫保供、促进商业消费加快恢复、促进市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政策,购房补贴预计全年兑现2000万元。
优化财政普惠金融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整合设立市级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1.2亿元;做大做优“小微贷”“苏科贷”“环保贷”等政银(担)合作产品,降低融资担保费率、扩大免收担保费范围;年内发放“泰信保”“富民贷”等普惠金融产品贷款超40亿元,惠及企业和个人创业者1500多户。
兜牢保障底线,改善民生供给水平
充分发挥援企稳岗政策效应,全市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64亿元,惠及企业2.26万家。
大力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足额安排资金提高教师待遇、落实扶贫助学政策,新增安排“强基计划”资金加强人才培育,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灯光照明改造提前全面达标,推动教育优质资源供给进一步扩大。
支持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年内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惠民演出731场,惠及群众约20万人次。
及时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政策,市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模式不断优化,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困境儿童待遇保障标准定期调整机制逐步完善。
全力支持省运会备办会各项工作,在加强预算统筹、执行管控的同时上争省补助资金近6000万元、开拓市场广告收入超4000万元,有力支撑省运会高效节俭举办。
全市民生支出占比预计达到76.4%。
强化产业支撑,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积极落实“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决策部署,加大对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财税支持力度,2022年给予财力补助1.99亿元。
全力服务保障“一轴一核三极三城”建设,梳理编制项目资金清单,通过财政资金和上争专项债券统筹安排16.23亿元资金保障重点项目实施。
认真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夯实“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促进企业加速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适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积极支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统筹投入资金4.24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推动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推进。
2023年
mobile.allsport365_365bet娱乐场中文_365是黑平台吗
2023年预算编制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六届历次全会决策部署,落实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意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优化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民生福祉迈上新台阶。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及2022年收入完成情况,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446.69亿元(含江阴靖江园区),较上年增长5.5%,按照现行财政体制,收入总计881.37亿元,支出安排709.59亿元。
加强协同共治,力促收入提质增量
重点梳理税收贡献与经营状况、市场份额、政策支持力度不相匹配的“低税、零税”企业和项目,做好风险应对和政策引导,进一步培育税源、夯实税基。
统筹做好税收和非税收入管理,保持税收占比合理水平,确保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努力实现收入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主动回应需求,切实增加民生福祉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支持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加强“一老一小”财政保障力度,推动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养老睦邻点进一步普及,加强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基层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建设和骨干人才遴选,切实增强服务能力。
聚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盘活省运会场馆等资源,推动后省运时代体育事业和场馆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力转型升级,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全力以赴推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好科技创新类专项资金,加强人才培育引进,统筹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为打造“健康名城、幸福之城”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专项债券上争力度,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助力中心城市新格局建设。
加大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财政支持力度,创新“泰信保”+“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融合模式,打造“泰智贷”系列专项金融产品,有效分担各方风险、推动企业转型。
加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招引建设,培大育强农业龙头企业,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支撑体系。
着力防范风险,守牢安全底线
确保合规有效完成年度化债目标任务。
认真梳理国有企业全年到期债务情况,逐笔制定接续方案,明确资金来源,提前做好接续资金筹措工作,确保到期债务有序兑付、不出风险。
继续抓好融资平台公司经营性债务管控工作,设定目标、细化分解,强化督促指导,规范决策审批,严控经营性债务规模,全力压降融资综合成本。
推动创新发展,持续深化财政改革
积极谋划下一轮市与区财政体制调整优化工作,推动各具体领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出台,促进市、区两级均衡协同发展。
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持续部署,整合部门会计核算软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财政资金运行监测和财政数据信息服务。
综合评估资金的经济、社会、民意等效用,推动资金投入持续提质增效。
做细做实重点绩效评价,做好评价结果反馈运用、存在问题跟踪整改、相关信息通报公开等工作。
积极打造阳光采购、绩效采购、诚信采购、廉洁采购。完善政府“公物仓”制度,健全落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盘活使用、共享共用机制。